食品產業是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為進一步鞏固提升我省食品產業傳統競爭優勢,制定本方案。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我省是食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省,擁有糧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屠宰及肉類加工、水產品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方便食品、焙烤食品、罐頭、調味品及發酵制品、釀酒(含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飲料等20個行業,形成了門類齊全、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2013年末,全省擁有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5575家,從業人員120余萬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出口額均居全國同行業第1位。(見表1、表2)
表1 2013年我省食品工業占全國同行業及全省工業比重
經濟指標
| 單位 | 完成額
| 占全國食品工業比重(%) | 占全省工業比重(%) | 占全省出口額 比重(%) |
主營收入 | 億 元 | 15439 | 16.6 | 11.7 | |
利稅 | 億 元 | 1402 | 15.7 | 10.2 | |
利潤 | 億 元 | 911 | 14.4 | 10.7 | |
出口額 | 億美元 | 118 | 25.4 | 8.8 |
地區 | 主營業務收入 (億元) | 占全國比重 (%) | 利潤 (億元) | 占全國比重 (%) |
全國 | 93200 | 6332 | ||
山東 | 15439 | 16.6 | 911 | 14.4 |
河南 | 8023 | 8.6 | 699 | 11 |
遼寧 | 6012 | 6.5 | 358 | 5.7 |
四川 | 5666 | 6.0 | 503 | 7.9 |
江蘇 | 5409 | 5.8 | 450 | 7.1 |
表3 我省食品工業主要產品產量與全國對比
產品名稱 | 單位 | 2013年產量 | 在全國位次 | ||
山東 | 全國 | 占比(%) | |||
葡萄酒 | 萬 噸 | 44 | 118 | 37.76 | 1 |
鮮、冷藏肉 | 萬 噸 | 1022 | 3388 | 30.16 | 1 |
冷凍水產品 | 萬 噸 | 141 | 637 | 22.06 | 1 |
食用植物油 | 萬 噸 | 937 | 6219 | 15.07 | 1 |
啤酒 | 萬千升 | 686 | 5062 | 13.55 | 1 |
小麥粉 | 萬 噸 | 2401 | 13204 | 18.19 | 2 |
白酒 | 萬千升 | 132 | 1226 | 10.74 | 2 |
醬油 | 萬 噸 | 77 | 758 | 10.16 | 2 |
乳制品 | 萬 噸 | 275 | 2698 | 10.18 | 3 |
罐頭 | 萬 噸 | 102 | 1045 | 9.80 | 3 |
糖果 | 萬 噸 | 23 | 263 | 8.7 | 3 |
速凍米面食品 | 萬 噸 | 7 | 573 | 1.2 | 5 |
(二)重點區域、產業集群帶動作用明顯。青島、臨沂、煙臺、濰坊、德州、威海、聊城7個市的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合計占全省食品工業的68.3%。以骨干企業(集團)為龍頭,以園區為依托,已形成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15個特色產業集群。2013年,產業集群合計主營業務收入約2000億元,占全省食品工業的13%。(見表4)
表4 山東省特色食品產業集群
序號 | 產業集群名稱 | 所在市 |
1 | 榮成海洋食品產業集群 | 威 海 |
2 | 煙臺葡萄酒產業集群 | 煙 臺 |
3 | 萊陽花生油產業集群 | 煙 臺 |
4 | 臨沂干燥蔬菜產業集群 | 臨 沂 |
5 | 招遠龍口粉絲產業集群 | 煙 臺 |
6 | 諸城肉禽調理食品產業集群 | 濰 坊 |
7 | 沂水餅干產業集群 | 臨 沂 |
8 | 禹城功能糖產業集群 | 德 州 |
9 | 鄒平玉米油產業集群 | 濱 州 |
10 | 博興大豆油產業集群 | 濱 州 |
11 | 日照魚糜食品產業集群 | 日 照 |
12 | 金鄉大蒜加工產業集群 | 濟 寧 |
13 | 平邑果蔬罐頭產業集群 | 臨 沂 |
14 | 曹縣蘆筍罐頭產業集群 | 菏 澤 |
15 | 濟陽縣飲料食品產業集群 | 濟南 |
(三)優勢行業和骨干企業競爭實力較強。食用植物油加工、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水產品加工、果蔬加工、釀酒等是我省食品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行業。2013年5個行業合計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797億元,占全省食品工業的56.98%。(見表5)
表5 我省優勢食品行業與全國對比
行業名稱 | 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 在全國 位次 | ||
山東 | 全國 | 占比(%) | ||
水產品加工業 | 1522 | 3754 | 40.5 | 1 |
果蔬加工業 | 1705 | 4428 | 38.5 | 1 |
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業 | 2804 | 12013 | 23.34 | 1 |
食用植物油加工業 | 1741 | 10167 | 17.1 | 1 |
酒類制造業 | 1025 | 8453 | 12.1 | 2 |
2013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200多家,山東六和、臨沂金鑼、西王集團、青島啤酒、渤海實業、香馳控股、諸城外貿、得利斯、煙臺張裕、山東魯花等10家企業過100億元,合計主營業務收入2412億元,占全省食品工業的15.6%。有7家企業進入2013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行列。
(四)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十一五”以來,我省重點食品行業技術改造步伐加快,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啤酒、葡萄酒、淀粉糖(功能糖、醇)行業的骨干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畜禽肉制品、冷凍調理食品等行業的骨干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到2013年末,全省60%以上的食品工業企業設有技術研發機構,19家企業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3家企業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占全省的14%和10%;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食品發酵研究設計院和8家重點食品企業組建了“山東省食品發酵行業技術中心”,攻克了一批制約產業化升級的關鍵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六)食品質量和標準化水平穩定提高。2011-2013年,全省243個食品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產品,青島啤酒、煙臺張裕、得利斯等9家企業獲得省長質量獎。286個食品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77個食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截止2013年底,全省1820家食品生產企業通過了ISO22000認證或HACCP認證, 734家企業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2713家企業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3303家企業通過了無公害食品認證。2013年,全省食品監督檢驗抽查批次合格率由2011年的81.8%上升為91.6%,實物質量合格率由2011年的93.2%上升為94.6%。179家食品企業認定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其中AAAA級企業13家,AAA級企業37家。我省食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的制定修訂,目前啤酒、葡萄酒、畜禽肉制品、冷凍調理食品、功能糖等行業的骨干企業產品內控標準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二、主要問題和差距
(一)原料綜合利用水平不高。我省是農業大省,糧食、花生、蔬菜、果品、水產品、畜禽肉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盡管在糧食加工、畜禽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業占據了優勢地位,但還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發達國家果蔬加工率達到50%以上,而我省果品加工率不到30%,蔬菜加工率不到20%,果蔬損失率約30%。目前,除部分龍頭企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加工產業鏈外,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原料綜合利用率偏低的問題。如花生油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花生餅,目前主要用于飼料,開發利用遠遠不夠。
(二)產業結構層次偏低。我省食品工業初級加工和低檔次產品多,深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少。精深加工食品產值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占比達70%以上。與同樣是農業大省和食品生產大省的河南(食品工業規模居全國第2位)相比,2013年河南省食品制造業產值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4%,而我省占比僅為15%,差了9個百分點,河南省糕點、餅干、米面食品、速凍食品、方便面等5個行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91億元,是我省同行業的3倍。與保健食品發展最快的廣東相比,2013年我省保健食品主營業務收入54.5億元,利潤6億元,而廣東主營業務收入328.7億元,利潤91.6億元,分別是我省的6倍和15.3倍。
(三)部分行業品牌影響力較弱、效益不高。我省是食品生產大省,但不是品牌大省。在全省食品產業中,肉制品、食用植物油、啤酒、葡萄酒四大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比較高,重點龍頭企業品牌優勢比較明顯,而白酒、乳制品、飲料、焙烤食品、方便食品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則較弱。在《品牌觀察》發布的2014年中國最有價值品牌500強榜單中,其中有80個食品品牌,而我省只有6個(青啤、張裕、金鑼、魯花、得利斯、龍大)品牌上榜,數量列廣東、四川、北京之后,居全國第4位,與食品工業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我省農副食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3%,低于河南的7.9%;食品制造業7.3%,低于河南的10.2%,也低于全國10.9%的平均水平;飲料酒制造業8.7%,不僅低于江蘇的24.5%和四川的13.4%,也低于全國12.6%的平均水平(見表6)。我省白酒產量居全國第2位,但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和經濟效益較低,噸酒利潤只有0.24萬元,與貴州(7.16萬元)、江蘇(1.07萬元)、四川(0.87萬元)相比,效益差距明顯。
表6 全國及部分省2013年食品工業銷售利潤率對比
行業類別 | 地 區 |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 利 潤 (億元) | 利潤率 (%) |
農副食品加工業 | 全 國 | 59850.6 | 3128 | 5.2 |
山 東 | 11643.1 | 615 | 5.3 | |
河 南 | 4907.5 | 389 | 7.9 | |
遼 寧 | 4751 | 269.8 | 5.7 | |
四 川 | 2563.1 | 148.2 | 5.8 | |
江 蘇 | 3792 | 245.6 | 6.5 | |
食 品 制造業 | 全 國 | 18165 | 1550 | 8.5 |
山 東 | 2365.5 | 172.7 | 7.3 | |
河 南 | 1928.3 | 197.3 | 10.2 | |
遼 寧 | 759.4 | 48.4 | 6.4 | |
四 川 | 768.3 | 60.6 | 7.9 | |
江 蘇 | 694.6 | 55.5 | 8.0 | |
飲 料 制造業 | 全 國 | 15185.2 | 1653.5 | 10.9 |
山 東 | 1430.4 | 123.4 | 8.6 | |
河 南 | 1187.3 | 112.8 | 9.5 | |
遼 寧 | 501.3 | 40.3 | 8.0 | |
四 川 | 2335.1 | 294.2 | 12.6 | |
江 蘇 | 922.6 | 148.7 | 16.1 | |
其中: 飲料酒 | 全 國 | 8453.2 | 1062.1 | 12.6 |
山 東 | 1025 | 89.7 | 8.7 | |
河 南 | 648.3 | 49.2 | 7.6 | |
遼 寧 | 282.5 | 26.5 | 9.4 | |
四 川 | 1937.2 | 260.6 | 13.4 | |
江 蘇 | 467.8 | 114.5 | 24.5 |
(四)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我省除青島啤酒、煙臺張裕、魯花、西王、保齡寶、好當家、泰祥等重點龍頭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研發隊伍和較強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外,大多數中小食品企業對人才培養、科技投入和技術研發應用不夠重視,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緩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2013年,全省食品工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和新產品產值率均不到1%,低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
(五)區域產業布局不盡合理。我省食品產業優勢行業、龍頭企業主要分布于中東部市縣,全省食品工業過1000億元的7個市,中東部有5個,西部只有德州、聊城2個。西部菏澤、濟寧、泰安、萊蕪等市,食品資源較豐富,但果蔬加工、畜禽加工、方便食品等行業發展緩慢,致使大量食品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2013年,上述4個市食品工業合計主營業務收入1412億元,僅占全省食品工業的9.2%。
另外,我省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監督與管理仍需加強。
三、行業發展趨勢
(一)食品消費需求升級帶動食品行業持續增長。我國肉類、乳品、糖等食品消費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的食品消費從生存型消費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向高品質、多樣化發展,推動了食品消費總量的增長。2013年,美國人均肉類年占有量 120 公斤,歐洲人均84公斤,而我國人均61.5公斤;美國人均淀粉糖年占有量43公斤,歐洲人均26公斤,而我國人均10公斤;世界人均乳品年消費量200多公斤,而我國人均26公斤,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總體分析,國內食品消費需求仍具有較大增長潛力。從消費結構看,名、優、特、新和深精加工食品、直接制成品的比重不斷提升;海洋食品、畜禽肉制品、調理食品、方便食品、飲料、乳制品、休閑食品和營養、保健食品等行業將得到較快發展;小麥粉及面制品、食用植物油、調味品等大眾化必需食品和食品基礎原料(如專用面粉、專用油脂等)、食品添加劑以及酒類嗜好食品等將穩定發展。從國際市場看,我省調理食品、魚糜制品、冷凍及脫水蔬菜、蘆筍罐頭、濃縮果蔬汁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仍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二)產業布局向全球化、區域化發展。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食品原料和消費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不斷增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食品產業布局的全球化、區域化成為必然趨勢。一方面,國際食品巨頭依靠品牌、資金、資源優勢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力度,在乳制品、食用植物油、肉類、葡萄酒、啤酒等重點行業,逐步增強對我國市場原料和終端產品的控制力度。如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胡姬花”2個品牌小包裝食用油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大豆原料全部進口。另一方面,中國糧油、上海光明、河南雙匯及我省青島啤酒、煙臺張裕等國內知名食品企業采取走出去的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化、區域化經營,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應對食品原料和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如上海光明集團從2008年8月到2012年5月進行了5次收購,先后控股云南英茂糖業、四川全興酒業、新西蘭新萊特乳業、澳大利亞馬納森食品公司、英國谷物食品公司維他麥等企業,推動了集團做大做強,2013年上海光明食品集團銷售額達1394億元。河南雙匯2013年9月收購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世界最大的生豬養殖及加工企業),去年雙匯集團銷售額突破1300億元。張裕集團在新疆、寧夏、陜西、北京、遼寧等地建葡萄種植基地20萬畝,并在當地建設了葡萄酒加工基地、酒莊。
從省內看,食品企業加快在原料主產區或重點市場區域建設生產基地,布局趨向合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如糧食加工業主要向西部小麥、玉米主產區濟寧、菏澤、濱州、聊城等地轉移;大豆食用油的原料主要靠進口,繼續向濱州、日照、臨沂等臨港區域集中;海洋食品繼續向威海、煙臺、青島、日照等沿海地區集中;畜禽加工向濰坊、臨沂、聊城等畜禽主產養殖區集中;果蔬加工向盛產水果的煙臺、臨沂和蔬菜主產區濰坊、臨沂、濟南、濟寧等區域集中或轉移;乳品加工繼續向奶源較豐富、市場銷量較大的濟南、淄博、泰安等區域集中。
(三)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推動食品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已經成為推動食品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超微粉碎、擠壓膨化、超臨界萃取、膜分離、酯交換、真空處理、冷凍干燥、瞬間殺菌、微膠囊技術、高效濃縮發酵技術、微波技術、分子蒸餾等新技術廣泛推廣應用,快速準確的檢測技術和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不斷地應用于食品產業領域,逐步解決制約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推動食品產業向深精加工和上下游延伸,實現了傳統食品產業向工業化、信息化的轉變。
(四)食品安全對食品產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基本公共衛生問題,受到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普遍關注,形成了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的投入,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和科學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國正在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修訂,將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同時進一步完善食品監管機制,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執法水平。食品企業必須加快食品安全、標準化和誠信體系建設,實行產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等措施,逐步建立完善“從農田到餐桌”(原輔料生產、收購、加工、儲運、銷售)全過程監控的管理體系,提升我國食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安全感和美譽度,增強競爭力。
四、主要發展目標
到2017年及2020年,我省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力爭達到以下階段性目標:
(一)總量指標。2014年至2020年,全省食品工業保持平穩發展,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等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食用植物油、畜禽肉制品、海洋食品、啤酒、葡萄酒、功能糖等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二)結構指標。到2017年,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由2013年的40%左右提高到45%以上。到2020年,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安全指標。到2017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通過ISO22000或HACCP認證的比率由2013年的32.6 %提高到40%以上,食品監督檢驗合格率由2013年的94.6%提高到96%以上。到2020年,食品企業通過ISO22000認證或HACCP認證的比率達到50%以上;食品監督檢驗合格率達到97%以上。
(四)品牌指標。到2017年,培育20家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企業,3家以上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企業。到2020年,培育25家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企業,4家以上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企業。
(五)產業集中度指標。到2017年,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達到2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15家以上;到2020年,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達到3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20家以上。
五、轉型升級路徑和重點任務
根據國內外食品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我省食品產業要圍繞“增加品種、提高品質、培育品牌”,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加快“培植一批、改造一批、規范一批、壯大一批”,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一)培植一批。重點培植水產品加工業、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業、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業、果蔬加工及飲料制造業。
1、水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海珍品、魚糜制品、海帶食品、海產品罐頭、海洋生物制品等深精加工產品。發揮“好當家”標桿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緊緊抓住我省實施藍色海洋經濟帶動戰略的有利機遇,充分利用我省海產品資源和加工基礎好的優勢,擴大海產品的加工廣度和深精度,提升深精加工海洋食品的比重,加大藻類、貝類等海產品加工下腳料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海洋食品企業的效益。堅持養殖與捕撈并舉,抓好海珍品和高附加值魚蝦海產品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研發推廣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海產品保活保鮮、保藏運輸、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利用我省海產品儲運、加工技術及規模優勢,加強國際合作,做好海產品來料加工,打造出口海洋食品自主品牌,擴大海洋食品出口。同時,抓好湖泊和大型水庫等淡水水產品的養殖、加工和綜合開發,提高生態、經濟效益。
2、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業。重點發展威化餅干、夾心餅干、果蔬餅干、蛋奶餅干和中西糕點等。瞄準法國“達能”和福建“達利”等馳名品牌,加大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根據老年人、兒童和特殊人群的需求,大力開發營養、保健等新型焙烤食品。積極挖掘、傳承傳統名特糕點優秀文化和精湛技藝,在保持傳統風味質量的基礎上,改造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提高產能和效益。
方便食品制造業重點發展方便主食品、速凍面食品、速凍調理食品、即食食品、休閑食品、旅游食品、配餐配菜等方便食品,開發食用安全、方便、營養的新型方便食品,滿足城鄉居民對生活快捷、方便的需要。冷凍調理食品行業發揮“泰祥”等品牌標桿示范帶動作用,向創新和管理要效益,鞏固日韓冷凍調理食品市場,大力開拓其他國際市場。
3、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業。重點發展豬、牛、雞、鴨等畜禽制品,提高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肉禽調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冷鮮肉向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種、系列化、營養化、易存儲、食用方便方向發展。瞄準河南“雙匯”、“金鑼”等馳名品牌,發揮我省行業比較優勢,加強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推廣應用屠宰致昏、真空放血、高效拔毛、快速冷卻及精細分割等先進技術,提高企業機械化、自動化和檢驗檢疫水平,加強畜禽食品冷鏈運輸、儲存分銷能力建設,嚴把定點屠宰審批、市場準入和生產經營等各道關口,確保肉類食品質量安全。加快發展連鎖經營,構建城鄉營銷網略,方便城鄉居民消費。鼓勵出口企業國際注冊,擴大日本、歐盟等國外市場。切實解決畜禽屠宰加工副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廢棄物、廢水的有效處理,提高企業效益和節能節水減排水平。
4、果蔬加工及飲料制造業。重點發展低溫保鮮果蔬產品、冷凍果蔬產品、脫水果蔬產品和各類果蔬汁、果汁飲料、果蔬汁飲料、復合果汁飲料、復合果蔬汁飲料、谷物飲料、植物蛋白飲料、茶飲料等,積極開發低熱量飲料、營養保健飲料等新產品。瞄準美國“純果樂”世界飲料馳名品牌,充分利用我省果品、蔬菜等資源優勢,推廣應用先進的果蔬儲藏保鮮、冷鏈鮮切技術和真空冷凍干燥、微波干燥、遠紅外干燥技術以及高效榨汁、瞬間殺菌、酶液化及澄清等先進技術,擴大果品、蔬菜加工能力,提升加工深精度,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效益。鼓勵省內優勢品牌企業到果蔬主產區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努力擴大濃縮蘋果汁、蘆筍罐頭、冷凍果蔬、大蒜加工等優勢產品的出口。有效解決果蔬加工中產生的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和處理,提高果蔬資源利用率和節能節水減排水平。
(二)改造一批。重點改造提升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
1、糧食加工業。以小麥、玉米等大宗產品為加工重點。小麥加工重點發展各類食品專用粉、全麥粉、營養強化粉、預配粉、小麥谷元粉、變性淀粉和主食面制品,拉長產業鏈,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瞄準河北 “五得利”等小麥面粉馳名品牌,積極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加大小麥多層次加工和玉米精深加工,增加面粉品種,提高面粉出粉率和附加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鞏固省內市場,擴大省外市場。繼續推進傳統主食生產工業化,開發生產多品種、多檔次的糧食制品,不斷滿足食品生產和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玉米深加工重點發展變性淀粉、食用糖(醇)、有機酸及生物發酵制品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品。瞄準“西王”、“阜豐”、“菱花”、長春“大成”“等馳名品牌,充分發揮我省玉米深加工在產業層次、規模、效益、產業鏈、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的優勢,加大玉米深加工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研發應用,進一步提高玉米加工的競爭力、市場占有率和綜合利用水平。鼓勵骨干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和到小麥、玉米主產區建設生產基地,擴大規模生產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效益。嚴格控制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初加工新上或擴建項目,淘汰落后產能。
2、食用植物油加工業。重點發展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調和油等,積極開發核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麥胚油和食用專用油等新品種。瞄準新加坡益海嘉里“金龍魚”、中糧“福臨門”等馳名品牌,充分發揮花生、玉米胚芽(玉米加工副產品)區域資源和食用植物油加工比較優勢,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品牌價值,適度擴大生產能力,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精制油、食品專用油和小包裝產品的比重,擴大省外市場。充分利用我省大豆餅粕、花生餅粕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大豆濃縮蛋白、組織蛋白、專用分離蛋白、蛋白活性肽及大豆改性蛋白、蛋白粉、蛋白活性肽、低聚糖、食用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拓寬花生餅粕開發利用領域,提高合理利用水平。適當控制食用植物油生產總規模,嚴格控制新上或擴建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合理調整產業布局。鼓勵重點龍頭企業走出省門,到食用油原料主產區建立生產基地,爭創國內一流品牌。
(三)規范一批。重點規范發展乳制品制造業、酒類制造業。
1、乳制品制造業。重點發展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發酵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脫脂乳粉,積極發展嬰幼兒乳粉、脫脂乳粉、乳清粉、乳蛋白、中老年奶粉及特殊群體需要的奶粉等多風味高附加值的乳制品。瞄準瑞士“雀巢”、法國“達能”、內蒙“伊利”等馳名品牌,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加快由“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飼養模式向“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飼養模式轉變,走生態、高效發展養殖道路。積極推廣應用良種繁育、優質飼料開發、奶牛飼養和LHT乳糖水解、乳鐵蛋白無菌添加等先進技術,穩定提高原料奶的質量和單產水平。全面推廣機械化擠奶和“自建基地+合作基地(專業合作社)”養殖模式,配置先進的檢測設備儀器,提高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和冷鏈運輸、儲存能力及檢測水平,確保乳品質量安全。鼓勵骨干龍頭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培育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提高乳品產業集中度。嚴格執行乳品行業準入政策,嚴格控制新建項目,淘汰部分產能低、能耗大、技術落后的企業,改變我省乳品企業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嚴重的局面。支持骨干企業通過產品創新,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爭創國內一流企業。
2、酒類制造業。重點發展發展白酒、啤酒、葡萄酒,適當擴大黃酒生產,積極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果酒和營養保健酒。白酒行業重點發展芝麻香型、濃香型等純糧固態發酵優質白酒和性價比高的“民酒”。瞄準四川“五糧液”、江蘇“洋河”等國內白酒行業馳名品牌,加強白酒技術基礎研究,創新香型融合,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打造提升具有山東特色的芝麻香型、低度濃香型兩大系列品牌,開發適合市場需求多樣化的新型白酒。支持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快企業技術改造,逐步改變傳統手工操作模式,進一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適當控制白酒生產總量,嚴格執行白酒行業準入政策,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重點龍頭企業在技術、管理、營銷創新等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爭創全國知名品牌,提高省外市場占有率。
啤酒行業重點擴大鮮啤、純生啤的生產規模,開發特色啤酒。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啤酒的風味穩定性和新鮮度。支持青島啤酒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兼并重組和海外布局的步伐,進一步提升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葡萄酒行業重點抓好原料基地建設,大力推行規模化、機械化作業和“自營基地+合同型基地”模式,保證釀酒葡萄原料的品質和供應量。重點發展全汁發酵干型中高檔葡萄酒、酒莊酒,積極開發特種葡萄酒新品種,實施高、中、低協同推進的發展思路。支持張裕集團在鞏固國內葡萄酒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打造世界一流的葡萄種植示范區和釀酒、旅游文化產業鏈。鼓勵等骨干企業發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態旅游葡萄酒莊,促進葡萄種植、加工、旅游消費一體化。鼓勵有條件的重點企業到省外、國外釀酒葡萄主產區建設生產基地(酒莊),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能力,擴大省外市場。
(四)壯大一批。加快發展壯大骨干食品企業和重點產業集群(加工基地)。
水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壯大好當家、泰祥、京魯漁業、東方海洋、億路發、美佳、石島廣信等骨干企業,威海、煙臺、青島、日照海洋水產品及微山湖、東平湖淡水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
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業重點發展壯大青食、青援、鼎福和泰祥、惠發、佳世博、秦老太等骨干企業,沂水等焙烤食品及榮成、諸城等冷凍調理食品產業集群。
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業重點發展壯大金鑼、諸城外貿、得利斯、龍大食品、風祥、九聯、山東六和等骨干企業,諸城、臨沂、陽谷等畜禽肉類加工產業集群。
果蔬加工及飲料制造業重點發展壯大安德利、中魯、巨鑫源、萬福、華光、安丘外貿等果蔬產品出口骨干企業,煙威果蔬汁、曹縣蘆筍、平邑果蔬罐、金鄉大蒜加工、臨沂干燥蔬菜和濰坊(安丘、壽光)蔬菜加工產業集群。
糧食加工業重點發展壯大小麥粉、玉米深加工骨干企業和加工基地。小麥加工重點發展壯大民天、發達、半球、利生、永樂、泰裕、風箏等骨干企業和濟寧、菏澤、德州、聊城等小麥主產區加工基地。玉米深加工重點發展壯大西王、保齡寶、福田、魯洲、菱花、雪花等骨干企業和鄒平、禹城、沂水、濟寧等玉米深加工基地。
食用植物油加工業重點發展壯大西王、魯花、三星、渤海、龍大、長生、香馳等骨干企業,西王玉米油、魯花花生油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重點抓好鄒平玉米油、萊陽花生油、博興及日照大豆油加工基地。
乳制品制造業重點發展壯大得益、圣元、佳寶、亞奧特等骨干企業。
酒類制造業重點發展壯大景芝、扳倒井、泰山、古貝春、蘭陵、趵突泉、花冠、孔府家、景陽岡等白酒企業,青島啤酒、克利策等啤酒企業,張裕、威龍、長城、華東等葡萄酒企業。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行業數據信息庫和運行監測制度。建立由行業協會管理的食品行業數據信息平臺,匯總、發布行業統計數據、產業政策、訴求建議等行業信息資源。完善食品行業運行監測制度,及時把握行業動態,做好食品行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
(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創新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支持有條件的食品專業檢測機構和食品企業創建國家級公共檢測平臺,提升行業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落實食品安全的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誠信體系、預警機制和追溯、召回制度,支持企業聯合建立行業自律和約束機制。
(三)建立食品產業技術聯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是技術后盾和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建設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組成的食品產業技術聯盟,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根據食品產業發展的需要,確定食品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戰略、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共同研發食品產業共性、關鍵性等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推動全省食品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鼓勵省內企業與跨國公司、國際研發機構組成技術聯盟,利用資源互補,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四)營造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推動食品產業向園區聚集,促進食品集群化發展。培育一批適應食品工業發展的原料生產基地,推動食品原料基地建設走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安全化。鼓勵和支持食品企業自建、聯建或專業合作社建立原料生產供應基地。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引導作用,對食品產業技術聯盟、清潔生產、綜合利用、公共服務平臺(行業信息、技術聯盟、產品檢測、統計和運行監測)等公益性領域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加大對種植、養殖食品原料專用良種的引進、研發、繁育、推廣的補助。按規定對食品加工副產品、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給予稅費減免。
(五)充分發揮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食品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規劃編制、咨詢評估、信息發布、行業自律等方面為企業做好服務、為政府當好參謀。省食品工業協會參與本方案的實施,以及中期和終期評估,做好行業數據信息庫建設管理和行業運行監測分析,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抓好企業食品安全和誠信體系建設。
沒有了
Copyright ? 2024 www.485ambiguou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同興食品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15041724號-1